新冠肺炎

(别名:新型冠状病毒肺炎)

新冠肺炎介绍

  

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什么?

 
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。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,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,新冠病毒可在复制过程中不断适应宿主而产生突变。
 
2020年1月7日,研究人员在患者标本中检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;
2020年1月12日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暂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(2019-nCoV);
2020年1月30日,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;
2020年2月7日,国家卫健委决定将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”命名为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”,简称“新冠肺炎”。英文名称为“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”,简称“NCP”;2月11日,WHO将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,英文名称为“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”,简称“COVID-19”。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(ICTV)引入“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”(SARS-CoV-2)来命名这一新发现的病毒。
2020年10月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发现德尔塔变异株,随后迅速在全球传播。
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的博茨瓦纳首检出奥密克戎变异株。11月26日WHO确定其为继德尔塔变异株后的又一关切变异株。目前已取代德尔塔株成为主要流行株。
2022年12月26日,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。
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、干咳、乏力。也有一部分患者以鼻塞、流鼻涕、咽痛、嗅觉和味觉减退或丧失、结膜炎、肌肉疼痛以及腹泻等为主要表现。
 
多数患者预后良好,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症休克,甚至死亡。
 
部分患者病程中无相关临床表现,且CT影像学无新冠感染影像学特征,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,称为无症状感染者。
 
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:自2023年1月8日起,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。
 
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?
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,本病的潜伏期多为2~4天。
 
目前世界卫生组织(WHO)提出的“关切的变异株”(variant of concern, VOC)有5个,分别为阿尔法(Alpha)、贝塔(Beta)、伽玛(Gamma)、德尔塔(Delta)和奥密克戎(Omicron)。
 
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传染性吗?
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传染性。
 
传染源
本病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,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,发病3天内传染性较强。注意无症状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。
 
2020年5月,荷兰一家水貂养殖场内的工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,且该养殖场内近期死亡水貂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阳性,提示水貂同样可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,并有可能进一步感染人类。
 
传播途径
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。
 
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。
 
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,通过气溶胶传播。
 
易感人群
人群普遍易感。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,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。此外,部分特殊群体重症率及病死率较高,如老年群体、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等,而及时全程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重症及死亡可能。
 
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哪些类型?
本病主要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型。
 
轻型
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,包括咽干、咽喉疼痛、发热、咳嗽等。
 
中型
符合以下表现的:
 
持续发热超过3天伴或不伴咳嗽、气促等表现;
呼吸频次(RR)<30次/分;
静息状态下吸空气,血氧饱和度>93%;
影像学检查可见特征性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改变。
重型
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,且不能以除新冠病毒感染以外的原因解释的:
 
气促表现,RR≥30次/分;
静息状态下,指氧饱和度≤93%;
动脉血氧分压(PaO2)/吸氧浓度(FiO2)≤300mmHg(1mmHg≈0.133kPa),高海拔(海拔超过1000米)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PaO2/FiO2进行校正:PaO2/FiO2 × [760 /大气压(mmHg)]。
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,肺部影像学显示24~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>50%者。
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:
 
超高热(≥41.1℃)或持续高热(≥39.1℃)超过3天;
出现气促(<2月龄,RR≥60次/分;2~12月龄,RR≥50次/分;1~5岁,RR≥40次/分;>5岁,RR≥30次/分),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;
静息状态下,吸空气时氧饱和度≤93%;
辅助呼吸(喘息、喘鸣、鼻翼扇动、三凹征),发绀,间歇性呼吸暂停;
出现嗜睡等意识障碍表现、惊厥;
拒食或喂养困难,有脱水征。
危重型
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:
 
出现呼吸衰竭,且需要机械通气;
出现休克;
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 ICU 监护治疗。
重型/危重型高危人群
以下为高危人群:
 
大于65岁老年人(部分指南认为大于60岁),尤其是未全程接种疫苗的。
合并有基础疾病者,如心脑血管疾病(含高血压)、慢性肺部疾病、糖尿病、慢性肝脏、肾脏疾病、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;
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抑制人群,如HIV感染者、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、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免疫功能减退;
肥胖(体质指数≥30)
晚期妊娠或围产期女性;
重度吸烟者。
重型、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
成人:
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;
组织氧合指标恶化或乳酸进行性升高;
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性降低或外周血炎症标记物如 IL-6、CRP、铁蛋白等进行性上升;
D-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;
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明显进展。
儿童:
呼吸频率增快;
精神反应差、嗜睡、惊厥;
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和/或血小板减少;
低(高)血糖和/或乳酸升高;
CRP、PCT、铁蛋白等炎症标记物明显升高;
谷草转氨酶(AST)、谷丙转氨酶(ALT)、肌酸激酶(CK)明显升高;
D-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;
头颅影像学显示脑水肿表现,或胸部影像学显示病情进展;
有基础疾病(先天性心脏病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、呼吸道畸形、异常血红蛋白、重度营养不良等)、有免疫缺陷或低下(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)和新生儿。